| “十五”期间,质检队伍经受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考验,表现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在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处置口岸公共卫生问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面前,质检系统全体动员,快速反应,坚守岗位,妥善应对,不讲条件、不畏困难、挺身而出、奋力拼搏,做到了关键时刻冲得上、艰苦战役打得赢。 ——有效应对非典、禽流感疫情 2003年,为应对突发的非典疫情,迅速建立起快捷有效的应急抽查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对防非典产品及食品进行了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并及时向社会滚动发布了消毒液、口罩、洗涤用品、一次性防护服、食品等产品的专项抽查结果,为广大消费者选购放心产品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指导。 从2003年4月底至11月底,各口岸机构共对1.2亿人次出入境人员进行了体温检测和现场检疫查验,发现可疑症状人员2.21万人次,有效防止了SARS的传入传出。(见右下图) 建成了可用于SARS检测的P3实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出入境负压隔离室,研制成功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SARS病毒检测方法、入境健康检疫申明卡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和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基因芯片及检测方法,开展了人用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全系统周密部署,全力应对,加强对重点入境口岸和国内疫区货物及其运输工具的检验检疫,加强对注册饲养场的监管,及时制定发布急需的有关标准,组织专项检查,免收出口禽类及产品检验检疫费,为夺取抗击禽流感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紧急动员,主动承担任务,迅速组织有关检验机构对疫区及全国重点省(区、市)开展禽肉制品和禽流感防护用品的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对禽肉制品、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等三大类重点产品组织开展了监督抽查。在紧急时刻发挥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紧急开展突发质量安全产品专项抽查 妥善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针对苏丹红事件、“甲醛”啤酒事件、猪链球菌事件、孔雀石绿事件、PVC保鲜膜事件以及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部分食品中对位红、牙膏中三氯生、雀巢奶粉碘超标、光明回锅奶事件、复原乳“标鲜”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积极反应,迅速组织监督抽查。例如:组织全国紧急开展苏丹红等10多项专项抽查,共对3252家企业、4615种产品开展抽查,联动性、高效性、权威性显著增强。同时,紧急出台相关标准,提供计量、认证认可等方面的技术保障,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引导了消费,稳定了市场。 ——发布动植物检验检疫警示 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发布了《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管理规定》、《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管理规定》等规章,成立了跨部门、跨学科的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完成了近50个风险分析报告,提高了科学决策与管理水平。同时,明确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程序、措施等,提高了应急处理和整体防范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把关职能。2001年至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包括从美国进口肉骨粉、菲律宾进口芒果等有关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警示通报30多个。 ——建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加快了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质检总局印发了《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指挥机构以及地方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27个省级局制定了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1个省级局进行了应急演练,提高了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