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电业多元化之路是喜是忧 -- |
| 作者:ZLRW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95 |
|
从海尔制造冰箱到洗衣机、空调,再到涉足医药、房地产,再从康佳2008年高调宣布扩大冰箱规模,不难看出,中国家电业在发展过程中希望通过多元化实现突围。多元化发展之路能否给企业带来福音呢?家电研究专家陆刃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黑加白”是最佳途径? 创维在今年年初的新品发布会上首次推出了其以OEM形式生产的“创维”牌冰箱。至此,创维成为继海信入主科龙、长虹并购美菱、TCL联合东芝之后又一个切入冰箱业的中国本土一线彩电企业。无独有偶,靠微波炉起家的格兰仕在同期也宣布全面进军包括冰箱、洗衣机在内的国内白电市场,转战白电市场似乎成了中国家电行业的新趋势。 陆刃波认为,黑电企业、小家电企业纷纷转战白电企业的现象是中国家电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与之前出现的众多家电企业进军汽车电子、手机等行业的行为属于同一思路,这种现象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体现。按照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在家电行业收益普遍萎缩的大环境下,黑色家电行业整体利润日益下滑,而白色家电行业则依旧保持着相对稳健的增长。因此从表面上看,涉足白电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似乎是黑电企业、小家电企业找到的另一条路。 对此,陆刃波分析说,多元化发展,为企业拓宽了经营思路,其在原有经营理念下,依托固有的品牌文化、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快速投入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企业利润。从理论上讲,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家电企业在跨国家电巨头资金、技术、管理等多重压力之下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取得突围。因此,多元化发展被国内家电企业当成壮大自己的一条有效途径,海尔、美的、海信、TCL、长虹、康佳、格兰仕等国内名牌企业都曾争先恐后试水多元化。 “妙手回春”?“饮鸩止渴”? 家电知名企业海尔、海信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巨大成功,为企业占有了市场,赢得了利润,走在行业前列。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元化就是家电企业发展壮大和步出困境的妙手回春之法。乐华的急速多元化扩张战略在当时大显风头,但是因为急功近利,也让乐华遭到灭顶之灾。而曾经的空调巨头奥克斯也为在汽车项目上进行的多元化扩张,付出了高昂的学费,这一切都证明了多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此,对于更多的家电企业来说,多元化并非是救命稻草。 陆刃波指出,多元化对于许多家电企业而言,恰似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这一进一出之间包含着许多希望和辛酸。多元化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应该是一条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却不是唯一途径,更不是灵丹妙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行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多元化之路有几条? 陆刃波指出,目前家电企业的多元化主要分为两种: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能利用企业原有的资源(如渠道、技术、管理等)继续发展,进入门槛较低,但其最大的威胁在于大规模的转移会使新的领域快速竞争白热化,导致利润率迅速下降。而不相关专业化新进入的行业一般都是热门行业,利润相对较高,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新进入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有技术壁垒,研发成本高,一旦市场受阻,则血本无归。 无论是走何种多元化之路,家电企业都应该清醒地分析自身的情况。 首先,企业应深度剖析自身行业,挖掘行业发展潜力,应当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其次,应重视新行业与主业的相关性。很多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企业选择多元化的方式和途径不合理。企业决策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多元化发展也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充分发挥并增强自己的优势为检验标准,判断自身现有优势能否延伸到目标行业或产品中。 最后,多元化应当紧紧依托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生命线,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自己所熟悉与擅长的主营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要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并视作企业的生命,同时在此基础上兼顾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