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标志保护提升传统农产品品牌效应 洪山菜薹“红透天” -- |
| 作者:ZLRW 来源:中国质量报 阅读:220 |
| “2006年,洪山菜薹种植面积扩大到260余公顷,销售收入过12亿元,100公斤极品洪山菜薹拍卖价高达20万元,真是红透了半边天”。7月31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高兴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武汉特产洪山菜薹,早在唐代已是闻名天下的名菜。因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且色泽艳丽,质地脆嫩,成为历代进奉朝廷之贡品,被誉为“宫廷御菜”。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加之没有进行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生产,正宗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品种也逐渐退化。 为保护和发展洪山菜薹这一千年名菜,武汉市于2004年开始着手洪山菜薹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准备及申报工作。2005年12月31日,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全国首个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生鲜蔬菜。 据介绍,武汉市及洪山区政府对洪山菜薹的保护和发展极为重视。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全力支持洪山菜薹的保护工作,并拨专款予以扶持。洪山区组建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领导小组和洪山菜薹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研究部署解决洪山菜薹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品质保障、种系研发、菜谱开发、市场运作等各种问题。 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对洪山菜薹各项技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涵盖种子繁育、大田栽培、采收贮藏在内,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并积极组织贯标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使地方标准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实施,并推动企业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为打破长期以来的单个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不能形成统一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生产的格局,抢救日渐退化的洪山菜薹,加快产业化步伐,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引导农户联合成立了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重新规划了以洪山乡、九峰乡、花山镇为主的洪山菜薹种植区域,使 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由实行地理标志保护前的不足5.3余公顷,扩大到260余公顷。洪山区还聘请了5位国家级烹饪大师挖掘洪山菜薹的饮食文化,开发出冰镇菜薹、水晶菜薹等6个新菜品,形成了一整套洪山菜薹菜谱。 据介绍, 在2006年“武汉洪山菜薹文化节”上,100公斤极品洪山菜薹拍卖出了20万元的高价,中央电视台等近20家新闻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洪山菜薹从此火暴起来,武汉众多知名酒店、饭店纷纷以正宗洪山菜薹作为招牌菜招揽顾客。目前洪山菜薹已走出武汉,大量销往全国各地。 《中国质量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