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源头治理 强化市场整顿 建立长效机制 --甘肃农资监管狠抓三个重点 |
| 作者: 雒建民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64 |
|
加强源头治理 强化市场整顿 建立长效机制 甘肃农资监管狠抓三个重点 本报讯(记者 雒建民)近日,由省农牧厅、省质监局等六部门组成的全省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厅际协调小组就2006年我省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加强源头治理、市场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严格农资市场准入,稳步推进诚信经营,加强服务指导,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把好市场准入关 让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今年,我省各有关部门在农资产品监管中坚持“谁发证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农资产品的市场准入。上半年,将组织人员对已经发放的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登记证等进行核查,清理临时证照,注销或吊销不符合法定条件或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证照。 按照各自职能,各部门在春耕前对辖区所有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建立“经营户口”和质量档案,严把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关。在大力整顿农资生产企业,查处无证(照、号)生产行为,取缔生产假冒伪劣和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农资企业,清理政企不分和乱挂靠、乱挂钩的农资经营企业的同时,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农资生产。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将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提倡质量信誉公开承诺制度;支持和鼓励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连锁配送服务,着力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支持有条件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产品直供农户。 突出监管重点 让假劣农资无处遁形 根据农业生产和农资使用的特点,今年全省在全面抓好七大类农资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将紧紧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季节、重点市场、重点地区,继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农机等农资产品及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和犯罪行为。 今年,全省将实行农资质量动态抽查和例行监测,对不同农资品种实行产品质量定期监测和跟踪监督,并整治虚假农资广告,提高农资质量预警能力,积极推行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公示制、回避制等执法管理制度。在春耕和秋播前等农资购销高峰季节,依法及时公布市场监督抽查和例行检测结果,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和放心消费。 在专项治理行动中,各地质监部门将围绕生产领域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和化肥产品质量区域性问题的集中整治,坚持重心下移,突出县乡村及农资市场特别是零售商户的治理,并采取明查暗访、挂牌督办等方式,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力争使农资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农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健全,区域性、集中性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高。 构建信用体系 实行全民打假 为巩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农资打假和监管的成果,并使农资监管信息体系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质量安全意识和农民群众维权能力等继续取得显著实效,今年我省将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服务指导,逐步建立农资打假社会监督网。 为稳步推进诚信经营,各地农业、质监等部门将及时根据监督检验结果、市场主体资格审查结果、消费者投诉状况、公众评价情况等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农资生产企业诚信档案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制定科学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开展农资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进行信用分类管理。同时,通过放心农资推介,开展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发展中介组织,广泛宣传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据悉,全省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厅际协调小组将在春秋两季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地农资打假和监管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 此外,今年全省将大力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队伍及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查询和发布、案件统计、跨区域案情通报等工作指导与交流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并通过建立农资打假义务监督员队伍,落实好农资打假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形成全民打假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