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问题引发产业危机 今日自我规范重回故里 --“乡巴佬”浴火重生 |
| 作者:温州市局办公室 来源: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政务网 阅读:169 |
| 昔日问题引发产业危机 今日自我规范重回故里----“乡巴佬”浴火重生 2003年底,苍南三家卤制品生产企业被央视曝光。此后,有着“开山鼻祖”之誉的“乡巴佬”公司,将注册商标转嫁义乌为他人所用。在经过3年多时间“修复”和提升后,今天,这个以“乡巴佬”为区域品牌的行业在苍南“浴火重生”――日前,谢炳森带着他的注册商标“乡巴佬”,重新回到苍南,并在桥墩镇的老厂房里谋划着未来的发展。 “乡巴佬”回来了,对谢炳森来说,是作为一个企业;“乡巴佬”回来了,对苍南来说,是作为一个产业。 浴火:问题引发产业萎缩 2003年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以《乡巴佬里的“红”与“黑”》为题,对苍南部分卤制品企业非法和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曝光。结果,退货、下柜等由这一报道引发的事件接踵而来。因为苍南的卤制品行业,在当初基本上以“乡巴佬”和与之谐音的“鲜不老”、“鲜吧佬”、“鲜八里”等作为商标,这样一来,曝光事件尽管只有涉及3家企业,但“乡巴佬”作为一个区域品牌,少数企业的行为,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了这个产业。此后不久,苍南卤制品生产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萎缩,全县240多家企业倒闭十之八九,市场一片萧条。苍南县对于这个事件,采取的是积极应对的态度。县政府一方面对全县卤制品企业进行排查,一方面重塑卤制品产业形象,为了给企业重新正名,该县在北京召开了卤制品抽验检测新闻发布会,向50多新闻媒体介绍了整治结果并现场公布检测数据。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刘荣满告诉记者,在经过曝光风波后,本着求精求大不求多的原则,更加注重产业规范,在规范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建立品牌培育体系、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监管体系,真正为企业做好各方面服务。 涅??:在规范中重获新生 “温州香仔食品有限公司”是在经历这场风波后,于2005年9月重新恢复生产的一家卤制品企业。厂房不大,但走进企业后却感受到了它的规范操作,这样的境况,与2003年前全然不同。董事长黄开周说,企业完全参照QS认证的相关标准,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重视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据悉,通过整治后的规范运行,苍南县卤制品规模企业剩下了32家,这些企业全部取得了QS认证。而产品一旦有了这张“通行证”,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各级市场,也就是说,今天的“乡巴佬”可以畅通无阻地走向消费者。而通过联合等形式组成的这32家企业,年产值远远超过了当初200多家企业的产值,据保守估算,去年的产值接近1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因受产业不景气而出走的企业,如“阔老”、“周字”、“乡巴佬”等品牌企业,都看中了苍南卤制品的悠久历史、与之配套的包装、配料等产业链,以及区域规模和人力资源优势,陆续回迁苍南。今年前5个月,陆续回迁的企业近10家,估计到年底全县卤制品生产企业可以达到40家。 突破:从鸡翅膀到海鲜品苍南卤制品曾经以鸡翅膀为主要原料,即便有了后期拓展,也不外乎以肉制品为主。这样的产业定位,往往受制于外来原材料的不足,而出现了“插翅难飞”。在经过近年的努力,卤制品行业突破原先的局限,开始涉足以当地原料为支撑的海鲜制品、豆制品、果蔬制品等。“浙江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苔、小鱿鱼、鱼饼等海产品,就是卤制品领域实现突破的领军企业。希望重振雄风的“乡巴佬”公司,也计划在花生、瓜子等炒货上形成特色。最令人欣慰的是,一度以围绕“乡巴佬”这个品牌玩文字游戏的企业,都开始了自己新品牌的打造,如“温州香仔食品有限公司”就注册了“随便”、“香仔”等商标;其它企业的“乡妹子”、“老李五”等,都在市场上赢得了声誉。 (苍南局转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