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可能有副作用
--
作者:xiaofan 来源:《质量与消费》专刊 阅读:259
     甜味剂可能有副作用
据报道,日常食物中过多食用甜味剂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我国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有营养型和非营养型两种。营养型主要指麦芽糖醇、蔗糖、葡萄糖浆等,它们除了有甜味,还产生热量;非营养型主要是指很少或几乎不会产生任何热量的甜味剂,无糖食品中添加的就是这种。
    日常饮食中的大部分甜味剂只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都是允许的。有些甜味剂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像山梨醇,其热量低于葡萄糖,基本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是,更多的甜味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或不适合某些人食用。
    甜菊甙热量低,能起到降低血压、促进代谢等作用,但研究发现,它可能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因此目前在香港等地已经禁止销售含有甜菊甙的食品;
    木糖醇和麦芽糖醇的营养价值虽然是甜味剂中较高的,但食用太多易引起腹泻,甚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甜蜜素中往往含有能致癌的环己胺和二环己胺,因此,选择它做甜味剂时应该慎重。
    阿斯巴甜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主要降解物为苯丙氨酸,对正常人无害,但可影响苯丙酮尿病患者的发育,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在包装上应注明不适用于苯丙酮尿症患者。另外,阿斯巴甜有摄取量的限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不过,国内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不标注添加量,消费者往往无法控制;
    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虽然它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女性爱吃的果脯里,大部分都添加了,但其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因此,应避免长期大量食用。目前,国家规定糖精钠的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在美国,凡是添加糖精钠作甜味剂的食品,均要求标有“糖精能引起动物肿瘤”的警告语。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滥用甜味剂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一种食品中混合使用多种甜味剂,以达到既不使一种甜味剂的使用量超标,又增加甜味的目的。尤其一些“话梅”类产品中,往往添加了两种以上的甜味剂。二是将甜味剂改头换面进行包装,比如叫“蛋白糖”,实际上与蛋白毫无关系,不过是糖精钠、阿斯巴甜的混合物。
    由于使用甜味剂的大多是零食,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过量食用同一种零食。在选购时,应仔细阅读食物标签,看清它添加的是哪种甜味剂,是否适合自己食用。从健康和保障身体发育的角度来讲,儿童和孕妇等特殊消费人群最好不要食用含有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