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量兴市”活动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作者:付国进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82
     
   日前,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省政府有关通知精神,省质监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质量兴市”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质监部门要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活动,推动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到“三到位”  坚持“三结合”  发挥“三作用”
   省质监局提出,“质量兴市”活动是提升我省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将质监工作融入到政府中心工作,赢得政府重视和支持的有效途径。
为此,各级质监部门首先要认识到位。充分认识我省“质量兴市”活动面临的严峻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质量工作氛围。以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抓手》,以“3.15”、“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邀请市长、县长、质量管理专家举办质量演讲活动,增强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领导到位。各地的“质量兴市”活动要由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并颁布实施文件,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质量兴市”活动方案,成立以当地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兴市”活动领导小组。再次,要计划到位。要根据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甘肃省质量振兴实施计划》,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本地区质量振兴实施计划,提出质量振兴的总体目标、措施和实施方案,并分解到相关的职能部门。
   同时,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提高“质量兴市”活动的有效性。一是“质量兴市”活动与落实各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责任制相结合。逐步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相关部门、政府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质量工作逐级考核机制。二是“质量兴市”活动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全面落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项工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开展各项打假行动,切实维护合法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三是“质量兴市”活动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相结合。紧扣“质量兴市”活动的主题,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当地的名优产品、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编制本地区名牌产品培育和发展规划并认真实施。
在“质量兴市”活动中,各级质监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好参谋作用、服务作用和协调作用。
                             六项重点工作
   省质监局要求,各级质监部门要以 “质量兴市”活动为重点,全面推进质监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基础,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质量检验机构和计量检测机构的投入,建设市州级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使其能够检测一般质量指标和微生物指标。重点提升农用生产资料、小化工、机电、日用生活必需品等产品的检验能力。加强对商用衡器、医用计量器具、民用四表、电话计费装置、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机等计量器具检定能力的建设,大力开展地方优势计量检测项目。做好技术机构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二是加强标准化工作,夯实技术基础。在推进消灭无标工作的同时,加强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内和国际先进标准的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建立与重要技术标准配套的监测、培训、信息服务等支撑体系。建立并实施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法制计量工作,完善管理和技术保障体系。切实加强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计量工作。帮助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在大中型企业中继续推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保证能力确认工作,在中小型企业中继续开展计量合格确认工作。帮助并指导重点能耗企业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监测体系。四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提高总体质量水平。对区域内重点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加大抽查力度,集中整治行业性产品质量长期低劣的问题。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铲除国家命令淘汰和禁止产品的生产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在省级以上监督抽查中的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的坑农、害农事件。切实加强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使监督抽查中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率达到100%。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查处与督促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辖区内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制造计量许可证和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获证率达到95%以上。五是加强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确保一方平安。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和各项措施,建立并推广农村小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当地食品安全。加强特种设备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构建动态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监察的有效性。六是落实打假责任制,整治区域性质量问题。积极推进辖区打假责任制,建立联动机制。严厉查处既没有基本生产条件,又没有合法资格的非法企业。严厉打击假标识、假包装物非法印制活动。加快建立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的“黑名单”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