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从“头”开始
--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阅读:84
     

  万事开头难,创新也是如此。开头之难,并不难在一个“开”字,因为不管什么事情,一旦开

始了,便会“车到山前必有路”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毫无所获,甚至一败涂地,但“开

”出的一条血路也值得自己和他人借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开头之难,难在一个“

头”字。

  就创新而言,许多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头”的问题。

  第一个“头”的问题是“头脑”问题,即观念问题。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并不完

善的早期市场环境使许多企业出现畸形成长。这些企业往往盲目乐观,缺乏自省。“弄一个产品,

取一个俏名,筹措一笔款子,抛出一堆产品,哄起一个名牌”,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夜致富

的秘诀。中国市场给了人们太多的机会,抓住了时代机遇的创业者在那时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种成功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从而使企业不思变革,不求创新。然而在经济

全球化的今天,市场早已今非昔比,那些不思进取、试图采用以前曾经好使的老套路来对付新问题

的企业,必然面临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命运。然而,目前一些企业依然认识不到现实的紧迫性,根本

不清楚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定位,缺乏创新意识,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社会上流行什么经营方式,

就照搬过来,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邯郸学步之后,摔倒在地,成为他人的笑柄

  第二个“头”的问题是“头头”问题,即领导问题。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一个企业

的领导没有创新意识不行,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的战略眼光和策略手段也不行。我国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创业阶段主要依靠企业家行为,凭借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超人胆量

,使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但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做到企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光靠企

业家的个人才识和胆量是不够的,由拍脑袋而形成的决策往往是将企业引向深渊的恶因。百龙矿泉

壶是一个因企业“头头”缺乏创新战略眼光而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的典型案例。从孙寅贵最初创

立百龙绿色科技所的市场定位来看,他本人似乎并不缺乏创新意识,但随着矿泉壶通过广告、宣传

、促销等营销策略在市场上的成功,在选择企业下一步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上,他犯了严重的决策失

误。孙寅贵坚持认为矿泉壶能有7年生命周期,不顾他人的提醒,固执地将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

要工作放到一边,却选择了所谓的“公关战略”。到后来,甚至发展到每当遇到车间缺乏人监控、

市场销售告急、公关部门装饰门脸等应急工作时,就从技术开发部抽调人员,使之成为“百龙”的

人才周转“储备库”,将科技为先导的创业思路远远抛在脑后,最终导致“百龙”的瓦解。

  第三个“头”的问题是“人头”问题,即每个人的问题。如果在一个企业内部,领导者和专门

负责创新的技术人员都不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但其他人员却并不积极参与创新,那么创新亦会因缺

乏团队支撑而难以进行,有时甚至会因这些人的掣肘而陷入困境,甚至完全失败。因为任何创新都

具有不确定性,而许多人对不确定性有一种天生的厌恶感。比如,企业要在生产中引入复杂统计模

型的质量控制方法,有的人担心自己学不会,就会对统计控制方法产生敌意的态度,并在要求他们

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表现出无效的行为。另外,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许多人担心创新会威胁到他们

为取得现状所做的已有投入,而且,对现有体制投入越多者,反对创新变革的声音就越大。因为他

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个人便利或其他看重的福利,这其中也包括一些高层管理成

员。

  以上分析使我们发现,“头”的问题实质上涵盖了有关创新的所有问题,而所谓的“开头”难

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把“开头”理解为“从头开始”的话,那么“开头”之难,实为难在“头开

”上面。也就是说,名词性的“头”的问题决定了动词性的“开”的问题,再换句话说,只要解决

了“头”的问题,“开”便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