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企业农药合格率仅为31、3%
--
作者:董晓梅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215
        日前,省质监局对我省农药产品进行了集中抽查,其中一些个体企业生产的农药店质量问题突出,合格率仅为31、3%。
   据了解,此次抽查中,共抽查了24家企业的34种产品,21家企业的30批次产品合格,产品合格率为87、5%。而个体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产品合格率仅为31、3%。这次抽查反映也的问题主要:一是有效成分不符合标准要求。有效成份含水量是杀菌剂、杀虫剂的主要指标,如果有效成分含量与标识不符,杀菌、杀虫效果将会降低,达不到预期有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本次抽查中有15种农药产品的效成分不合格,且大都为假冒产品,其中有2种农药有产成分含量的实测值为零。如:临洮县植物保护服务公司北关经营部经销标称为“山西运城市博获化工总厂”2006年8月25日生产的“小麦拌种特”,有效成分含量为零。山西运城市博获化工总厂来函确认该厂从8月至今未生产小麦拌种特;张掖新大弓窕药有限公司武威经营部经销,标称为“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生产日期批号为20060725175),“四川福达农用化工有限公司”分装的德国高效杀虫剂“2、5%保得乳油”有效成分含量为零。四川福达农用化工有限公司表示该厂已多年没有分装该产品,且农药有效证件已过有效期。上述产品均属假冒产品。二是包装标识混乱、冒用厂名厂址的批准文号、标注不规范,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在农药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名称上鱼目混珠,误导和欺瞒消费者。有的生产企业将产品的商业名称用醒目的大字标注在产品外包装正面,而将其产品的真实名称及实际有效含量有极小字体或英文在外包装的背面标注。如:甘肃白银绿亨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经销,标称为“山东澳得利化工有限公司”2006年5月11日生产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产品外包装标识上醒目的标注为20%WP三唑酮,还打着英国LK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的招牌,消费者误以为是“进口”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但实际上三唑酮含量只有10%。仔细检查在产品包装的背面用很小的不易发现的字写着硫磺.三唑酮。
   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造成农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低劣。二是对原料和成品把关不严,个别企业偷工减料,以及市场无序竞争等因素,致使有效成分不合格。三是个别生产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