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使永登虹鳟鱼“畅游天下”
--
作者:付国进 索利军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87
     


   虹鳟鱼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上世纪80年代初,虹鳟鱼在永登县柳树乡引种养殖成功后,一时成为乡亲们的新鲜事。然而,在二十几年的养殖过程中,由于科技普及率低,使虹鳟鱼的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全县渔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2004年,永登县虹鳟鱼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后,经过质监等部门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丰收”,虹鳟鱼成为永登的一张“名片”。
                                     夯实基础  打造支柱产业
    永登县在建设虹鳟鱼标准化示范区过程中,在组织领导、标准体系建设等环节狠下功夫,成效显著。
2004年,该县成立由政府副县长担任组长、有关单位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统筹“虹鳟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的建设。永登县质监局多次举办农业科技人员培训班,加大对示范户养殖技术的指导和标准技术的推广力度。按照“市场拉动”,“行政、技术双轨并行”的思路和市、县、乡、村、社“五轮驱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使虹鳟鱼的养殖迅速驶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为使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永登县虹鳟鱼技术指导小组积极制订各种技术标准,聘请省、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建立虹鳟鱼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标准体系。目前他们起草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虹鳟鱼养殖技术规范》已由省质监局批准发布,《无公害水产品虹鳟鱼加工标准》、《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甘肃省虹鳟鱼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甘肃省渔业技术操作规程》等十余个标准相继出台,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体系。此外,该县还制定出台了《永登县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划》、《永登县虹鳟鱼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并免征示范区的水资源管理费。积极组织群众打井、清淤、疏通渠道,缓解水源的供给压力。技术指导小组还有针对性的对养殖户进行分项、分批、分层次的宣传、培训。通过宣传车、广播、黑板报向群众普及养殖知识。每年还邀请省、市相关专家到养殖基地,举办宣传咨询活动,提高了渔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养殖技术水平。
在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该县质监局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定实行责任制,加强了示范区鱼药、饲料的监管和鱼苗检疫工作。县直有关部门负责标准化示范区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检查,各乡镇负责任务的落实,技术部门负责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负责产品的收购、销售和加工。兰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承担虹鳟鱼的质量检测,从而有力地确保了上市虹鳟鱼的质量。如今,虹鳟鱼已成为永登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标准带来 “三大效益”
   通过标准化养殖,该县虹鳟鱼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强。2003年,全县虹鳟鱼养殖平均亩产量4737公斤,总产量270吨,产值540万元。截止2006年10月,全县虹鳟鱼的平均亩产量达到5702公斤,总产量超过325吨,生产产值跃入810万元,年加工产品180吨,加工产值为270万元。农民人均养殖纯收入由2003年的2368元增加到现在的2850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种植业、畜牧业、游钓业、旅游业、食品业的发展。统计显示,虹鳟鱼每年食用玉米、大豆、小麦、蚕豆、白菜、大蒜、红萝卜作物300万公斤,消化当地的牛羊下水、血块等畜产品8-12万公斤,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另外,虹鳟鱼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养殖户乱喂饲料、乱用药品、污染环境的状况,形成了栽花种植养鱼的新型生产模式和美化环境、保持环境、珍惜环境的良好社会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