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在平凉市泾川县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国家有关部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各市、州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近200人研讨平凉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微观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韩保江教授在发言时说,平凉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好的经验就是依托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人们不禁要问:平凉县域经济又是怎样实现飞速发展呢? 据平凉市农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的推行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平凉市质监局作为政府主管标准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把平凉建成全省重要、高效农业集中区、甘肃绿色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十分重视农产品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该局参照相关国家标准,以苹果、畜牧、蔬菜等产业为重点,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平凉市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等管理规范和《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72项地方标准。在制定这些标准中,该局既注重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又注重了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对无公害蔬菜、果品、蓄禽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灌溉水、产地土壤和空气质量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创造性地制订了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制修订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同时,该局还积极配合农业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培育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搭建了载体。 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执法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面对面”传授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的生产技术、统一的操作规程、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规范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和有效的生产管理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平凉市还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监测体系,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截至去年年底,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34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700多个,按照标准生产的农作物面积接近100万亩,标准化战略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进程中,该市还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农业标准化监督机制,真正实现了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管。首先强化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质监部门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同时,平凉市质监局还加强了农产品管理,推广了果食套袋、生物调控、冷配改良、暖棚养蓄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同时,该局还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对农产品实行等级化、产地标志卡管理,并推行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从而建立起了农业标准化的监督机制。 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平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17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在泾河两岸遍地开花,“雅虎”、“陇上明珠”和“思雅”牌革制品,“路大路”、“旭康”、“西康”牌肉制品,“泾龙”、“陇原红”、“成纪”牌苹果等一批农产品走红市场,并迅速形成了“平凉金果”和“平凉红牛”两大品牌产业。2005年底,据了解,平凉市农产品的商品率已占到农产品总量的57%,优果率达到50%,蓄禽良种率提高到90%以上,农民从“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品牌产业中的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和20%,平凉农民开始真正品尝到了标准化的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