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央行又行一步 专家不排除再度加息可能 -- |
作者:韩玮烨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阅读:296 |
专家认为,提高利率是从根源上治理经济过热的有效方法,也意味着利率具有了自由浮动机制,因此央行此举意义重大。如果此次温和调控效果不甚明显,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中国也将由此进入加息周期
宏观调控在继续。 继国家发改委4月25日表态将对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出台系列限制性政策,以抑制投资过热之后,央行也“温柔”出手。 当多数人还在下班拥堵的路上焦急等待时,4月27日晚6点,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贴出一纸通知。通知决定:自4月28日起上调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包括自营性房地产贷款)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央行的决定,令经济学界关于加息抑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争论暂告一段落。 不过,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和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均预测,如果加息之后对抑制投资过热效果仍不明显,不排除央行再度加息的可能性。 提高贷款利率“意义十分深远” 就在27日下午央行公布提高利率四五个小时之前,记者曾请哈继铭预测央行会出台何种政策抑制投资过热倾向,当时他的表述还稍显悲观:“在策略上,我认为应该加息,但市场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担心,所以这种政策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当记者于当晚8点再次致电哈继铭时,他已从北京飞至香港。哈博士依然坚持,提高贷款利率是从根源上治理投资过热的有效方法,并列举此举的五大好处: 第一,直接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第二,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第三,调整贷款利率之后,银行的利差有所扩大。目前银行改革正在深化,四大国有银行也纷纷准备上市,采取利率调控措施不至于使市场对商业银行有太多负面预期的影响。第四,在减少热钱流入的同时,不至于过多影响市场利率(指央行控制之外的利率,如国债利率、回购利率)。第五,利率上浮,对债券市场影响较小。如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过去的调控大多从供给角度入手,但短期内供给的减少反而会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贷款利率的上调会引起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的上升,可以从需求上抑制房屋价格的过快上涨。”在谈到对房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时,哈继铭进一步表示。 晚9点25分,记者拨通了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的电话。曹表示:“在目前经济高速增长、市场较好的情况下,以0.27的温和比例上升,意义十分深远,这表明套利套汇机制的正式启动。” 曹远征进一步表示,以前由于担心人民币升值,政府被迫人为地压制利率的提高,而此次央行的加息举措,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政府对应付人民币升值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利率有了自由浮动机制,人民币利率更加市场化。 在国家发改委出台紧缩的窗口政策指引之后,央行紧接着提高利率,其中暗含着“调控组合拳”的意味,但曹远征强调,与行政指令措施相比,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更有效率。 调控重点是抑制过热 需求仍受保护 虽然部分经济学家之前已呼吁央行采取紧缩性的信贷政策(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4月24日在本报发表文章,建议运用紧缩性的“组合拳”政策,消化市场偏多货币),但央行的决定似乎仍快于多数人的预期。 回顾最近几轮国家宏观调控,几乎都始于对投资过热的调控。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新增1.25万亿元,占全年信贷投放目标的50%以上。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GDP增长10.2%。投资过热的征兆显露无遗。 国家发改委4月24日召开的一季度工交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了我国经济运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尤其是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继续加大,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局部性、时段性煤电油运紧张仍存在,工业品出口面临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次日,国家发改委向媒体通报了水泥、电解铝行业的过热情况。相关限制性规定先后出台。显然,钢铁、水泥、电解铝再次被指为引发投资过热的主要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投资过热,也是首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调控入手。 抑制投资过热,信贷政策的配合不可缺少。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当前应重点做好的七项工作中,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会议基调为央行的信贷政策调整,作了微妙的铺垫。 因此,央行此次提高贷款利率,乃是水到渠成。 同时,记者注意到,央行此次提高贷款利率,并未同步提高存款利率,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这与国家鼓励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指向是一致的。提高贷款利率、调整投资结构、抑制投资过热,与鼓励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并存,有助于改善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 对房地产和股市影响不大 虽然哈继铭认为提高利率有助于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但多数专家和房地产开发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提高利率在短时间内对房地产企业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SOHO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潘石屹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次调控还是比较温和的,但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说,看到这个消息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感觉到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与潘石屹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上调贷款利率,对买房人和开发商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告诉本报记者,提高利率对企业的影响表现不同:“大企业除了银行贷款以外还有其他资金来源,小企业本身贷款就比较困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的融资成本要比当前利率高很多。”他强调,解决房价上涨的关键还是政府应该增加土地供应量,只有增加供给,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 曹远征则看得更远一些,企业筹资成本由于利率的提高而上升,会促使企业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从长期来说,应该是利好。 央行提高贷款利率的消息公布后,4月28日,沪深股市并未受影响,继续维持上涨态势。深圳成指上涨0.21%,收于3850.16,上证指数上涨1.66%,收于1440.22。 房地产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是,继央行提高利率之后,其他部门是否会出台其他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暂时没有人能肯定回答。不过,经济学家分析,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包括运用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在内,不会就此停步。 进入加息周期? 应该说,央行的调控政策并未出人意料,但运用何种方式调控,在经济学界却存有较大分歧。 在央行通知公布之前,市场一直在猜测央行可能会延续2004年的调控方式,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夏斌近日就曾建议,适当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1个百分点,并择机将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从0.99%下调至0.66%。 某位消息灵通人士也告诉记者,实际上最初央行内部更倾向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管一时。”哈继铭认为,虽然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效果较强的措施,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导致市场利率走高的同时,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下跌,对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那么,加息之后如果市场的反应并不明显,央行还会不会连续加息,或者采用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杠杆? 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冗余的现象不容忽视,此次利率调整只有0.27个百分点,可能对回收流动性效果并不明显。此前,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博鳌亚洲论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银行现在流动性非常充裕,“我现在屁股坐在商业银行这边,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必须要增加信贷”。他甚至表示今年不考虑再发第二单MBS。 “如果能提高利率的话,就没必要提高准备金率。”对此,曹远征认为,准备金率提高确实回收了流动性,但提高准备金率没有意义。 他进一步表示,央行存款增加就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但是央行基础货币的增加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在不能提高利率的情况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哈继铭也继续坚持其“加息说”。“加息政策效果更明显,更有效,而且加息根据市场情况可以连续适用,进一步提高利率。如果经过此轮加息之后,投资依然过热,那么此次加息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开始这样的策略,像美联储一样,给市场一个清晰的信号。” 中国利率是否已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经济学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专家分析认为,央行提高利率的效果需观察一段时间,可能需要3个月以后才能作出是否进一步加息的决定。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学者却认为,在对加息后的市场反应观望之后,并不排除央行会再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对未来汇率政策的走势,哈继铭表示,虽然理论上汇率会上升,但他目前还无法做出具体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