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质监局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成就斐然 -- |
作者:省质监局计划科技处 来源: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网 阅读:178 |
2006年,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培育、保护、打击”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优化创新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十分重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培育工作。2006年,经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产地政府的共同努力,我省的桐柏桐桔梗、济源冬凌草、泌阳花菇、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及中牟大蒜等7种产品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我省地理标志产品已发展到28个,数量仍位居全国第一。 2006年,制定、修订地方标准59项,现行有效地方标准累计达475项。中牟县局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大蒜产品国家标准。我省组织起草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焦作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系列国家标准,已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实现了我省质监系统起草国家标准零的突破。我省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项,累计共有2500余家企业的4002种产品获得了采标标志和采标确认证书,产品涉及冶金、建材、电工电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医药、食品等主要行业,居中西部前列。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升地方特色产品的声誉,有力地保护了我省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精品,打击了假冒行为,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标志性“名片”。 二、加强名牌战略实施工作 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质量振兴工程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组织实施“河南省名牌产品培育和发展规划”。2006年,又有14家企业的17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累计有43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居中西部地区首位。有321个产品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59个产品获得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190种产品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仅占我省规模以上企业数2.39%的名牌企业,其利税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78%和77.2%,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9.3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省名牌战略工作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我省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了我省的经济影响力,提高了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进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发挥名牌效应,促使形成了一批国家、省名牌产品,达到了扶优扶强,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对假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假冒名牌产品依法给予打击,把保护知识产权同开展各项执法打假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做到“五不放过”,即案情没有搞清楚的不放过,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制假售假责任者没有被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支持或参与制假售假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2006年,严厉查处生产印制假标识、假包装物违法行为,依法查处违法案件44起,查获货值13.25万元;严厉查处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尤其是冒用国内外知名品牌厂名厂址违法行为,立案查处1042起;严厉查处标识内容与标准规定不符的违法行为,立案查处1051起。 2007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健全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机制,继续扎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省质监局计划科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