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报告也该“体检” -- |
作者:小 卫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阅读:106 |
出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太妙,一些缺乏公德的检测单位和企业成了“莫逆之交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条件地出具“客户”所需的检测报告。最近,某种牌子的节油 产品惹了祸,它自己宣称节油率达到16%还多,然而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漏洞百出。此事引起业内 人士的质疑。且不说该产品是否含吹牛成分,他们很想知道,这种“破烂”报告是如何出笼的? 埋头家庭装修、爱逛建材市场的消费者近日发现:不光大芯板傍名牌的现象愈演愈烈,产品的 环保检测报告也存在造假嫌疑。从南方一些建材市场传来消息:只要花钱,哪一级环保检测报告都 可以搞到。因而有关专家忠告消费者,在选购大芯板时要多留个心眼。一般辨别办法为:查看检验 报告后可向认证机关查证;按照大芯板边上标注的查询电话进行确认;亲自到产品网站进行查询等 。但这个“权利下放”的办法实在给消费者添了太大的麻烦。 现在,消费者对商家出具的检测报告感到半信半疑。有资料显示:一些卖场出具的检测报告, 真的和假的并存,还有的干脆就是假的。引人注目的是,确有少数产品检测报告堕落为有关厂家的 “托儿”,大大降低了检测部门的公信力,而且让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我怀疑,在某些检测单位 那里,是否存在着“科室承包,共同创收”的现象?否则怎么会和不良商家相勾结,积极出具一些 劣质的检测报告?有的检测部门为了牟利,甚至可以应“客户”的要求,对报告数据进行适度的“ 微调”。如此“热忱服务”,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取那笔不菲的检测费。事实上,这种行径已经具 备了造假的性质,而且比一般造假更恶劣。因为假质检报告不仅鼓励了某些不良商家的侥幸心理, 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有时还能惹出人命官司。去年7月,内蒙古一电厂网架突然坍塌,造成施 工人员6死8伤。悲剧的发生正是祸起于一份假的质检报告,而制造假报告的犯罪嫌疑人的这份“ 夺命报告”是花了80元从摊上买来的!所以说,检测报告必须实施打假,而且要打得彻底,打得 干净。 检测报告只能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准绳。而且是高度透明,不带任何人情色彩的。生活中,每 个人都无比重视自己的体检报告,哪项指标高了,都会引起当事人的密切关注。产品检测也是一样 ,要是体检大夫采取糊弄态度,明明是该产品的“血糖”高了,却还鼓励你放心地胡吃海塞;这能 行吗?权威人士建议:面对目前检测报告的混乱状况,应该成立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体检中心”。 该中心的任务就是承担对所有产品检测报告审核的重任,为消费者答疑解惑,确保产品质量的可靠 性。还有,检测单位责任重大,必须负有连带责任,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提请法院,要求 检测部门承担必要的经济赔偿。同时,还应对检测单位的负责人实施法律制裁。只有这样,才能让 那些以“检测”为“商机”的部门警觉起来,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用如履薄冰的态度从事自己 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