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初乳饮料“问世”以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乳饮料抽检发现,含乳饮料的产品抽样合格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04年,其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2.5%;2006年,其产品合格率已下降到了65.5%,是近年来乳制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的最低水平。 令人“眼花缭乱”的乳饮料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加工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散装牛奶到如今的纯奶、风味奶、乳饮料、优酸乳饮料,乳制品多元化的态势逐步显现。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含乳饮料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它以富含多种氨基酸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近二十年来,乳饮料的产销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乳饮料成为乳制品生产、销售企业的争夺市场的“主力军”。记者在兰州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乳饮料的销售空间几乎占到乳品卖场的一半左右,10米多长的柜台上就容纳了40余种乳饮料产品。“蒙牛”、“伊利”、“金河”、“雪顿”等品牌的乳饮料让人目不暇接。一位正在选购酸奶的老人对记者说:“乳制品品种那么多,各个厂家的促销人员说法不一,她都搞不清究竟哪一种产品好,买什么产品了”。 记者在兰州其他大型超市采访时也发现了类似情况。在兰州市实验小学附近的几家商店,记者发现,乳饮料的品种非常丰富,果味乳饮料、优酸乳(原味) 、草莓酸牛奶、果汁乳酸菌饮品、草莓风味乳酸菌饮料、天然酸奶饮品、酸乳酪饮品等摆满了多半个柜台。一家商店的老板对记者说:“小学生们非常喜欢喝乳饮料,学生们想喝什么口味的,厂家就能造出什么口味的,我们每天的乳饮料销量都在一件左右(每件12瓶),有时弄得我连价格都搞不清啊”。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我国乳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乳饮料市场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2004年中国乳饮料产量为2373万吨,比2003年增长16.84%。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915.06亿元,销售收入878.0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98%和20.01%。2005年,乳饮料产量3380万吨,比2004年增长24.08%。实现总产值(现价)1090.79亿元,销售收入1139.5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82%、24.97%。今年前5个月,乳饮料行业依然保持产销两旺的态势,乳饮料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省统计局综合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统计部门没有专门对我省乳饮料生产企业做过调查,但是从往年的统计资料看,估计我省乳饮料的产量“肯定不会低于全国增速的”。 “扩张”的背后 乳饮料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与此不匹配的是乳饮料质量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9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含乳饮料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在抽查的223批次产品中,合格146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为65.5%。产品抽样合格率比2004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是近年来乳制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的最低水平。一些企业违规使用甘氨酸代替奶粉的问题非常突出。 今年一季度,省质监局对我省市场上销售的包括乳饮料在内的液体饮料进行了监督检验,结果有近三成产品不合格。据省质监局监督处副处长马兰介绍,乳饮料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产品的菌落总数、酵母等微生物指标超过,以及超范围使用了防腐剂。国家标准规定,含乳饮料酵母菌≤10cfu/ml。但检验发现,兰州银盛百货配供中心经销标称为济源市绿欣饮品厂2005年12月25日生产的“奶博士”优酸乳饮料,酵母菌的实测值为1700cfu/ml,超过标准限量的170倍,蛋白质实测值仅是标准值的十分之一,脂肪的实测值几乎为零,产品质量非常低劣。国家标准规定,果味乳饮料菌落总数≤100 cfu/ml。但检验发现,春源隆食品商行经销标称为潮安县易胜工贸有限公司2005年11月2日生产的香蕉王子,其菌落总数的实测值为7600 cfu/ml,超过标准限量的76倍,且酵母菌也超过标准限量的22倍。 9月下旬,广东省质监局对全省流通领域的61批次含乳饮料中的甘氨酸含量进行了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为71.5%,其中广东省企业产品50批次,产品合格率仅为66%。 不仅如此,商家在促销活动中也在“乳饮料”上大做文章。记者在兰州一家超市采访时发现,几乎所有的乳饮料产品的价格标签上均是“××奶”。省消协组宣办吴主任告诉记者,该协会曾对兰州市的乳饮料市场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很多生产企业打着“酸牛奶”的旗号销售“含乳饮料”,故意混淆这两种原本不同的产品概念。一些含乳饮料厂家在产品名称上大打“擦边球”,在产品包装上用大号字标出“酸奶”、“酸牛奶”、 “优酸乳”等含义模糊的产品名称,只有细看才能发现旁边还另有几个关键的小字——“乳饮料”、“饮料”、“饮品”,将乳饮料当成酸奶出售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有些生产企业在商品标签上故意将“奶含量”等标注到最前边,而将乳饮料的主要成分水则放到最后边,有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另外,有些乳饮料干脆找不到配料表。 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食品室主任许敬东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将含乳饮料分为配制型和发酵型,成品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的称为乳饮料。我国对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要求,但检验发现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减用奶粉,这样会使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低于标准的规定,有的大品牌产品也曾发生类似的事件,甚至出现了乳饮料蛋白含量问题的“风波”。现在,国家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把蛋白含量作为必检项目,一些企业为了应付检验,违规使用价格低廉的甘氨酸。以甘氨酸替代牛奶中的乳蛋白,会造成成品的相关营养大打折扣。消费者购买了这种 “掺酸”的产品,不仅吸收不了应有的营养元素,而且当儿童或病人食用时,可能会使其身体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查出的乳饮料产品不合格率创历史最低一事,反映了目前乳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微利时代,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生产,法制观念淡薄,没有认真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说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市场监督能力有欠缺,给不法行为留下一定的可乘之机。
|